用东方灯火点亮世界夜空,传统品牌怎样平衡传承与创新?转型的阵痛后,如何走出独特的商业路径?本期节目邀请到了大豫园发展集团联席总裁胡俊杰,探索老牌商业地产在年轻化、国际化转型道路上的思考与实践。
本期嘉宾
大豫园发展集团联席总裁 胡俊杰
本期嘉宾是大豫园发展集团联席总裁、豫园股份副总裁胡俊杰。作为一家扎根上海、植根中国的大型消费产业集团,豫园股份旗下拥有老庙黄金、童涵春堂等19个中华老字号和一众领先品牌,其中大豫园发展集团则专门负责大豫园片区的商业运营和开发。从1995年开始,每年春节,豫园的灯会都会吸引数百万海内外游客前来观看。2023年,豫园灯会首次出海,并带动一系列中华老字号的海外首秀,引发业界关注。
特约评论员
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创始院长 苏勇
本期看点
★ 文化传播如何从具象到抽象
★ 从文化出海到品牌出海
★ 传统商业体的转型与焕新
★ 如何实现线下商业的正向循环
1.文化传播如何从具象到抽象
豫园灯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于2023年底至2024年初亮相法国巴黎,吸引了近二十万当地游客,和灯会一起被当地消费者认识的还有“南翔馒头”等十几个中华老字号品牌。2025年,豫园灯会再次出发,亮相泰国曼谷,以《山海经》为蓝本打造IP(知识产权)“山海奇豫记”,持续探索“文化+品牌”的出海模式。
刘晔:在这一系列代表我们东方的文化 IP (知识产权)走出去过程当中,有哪些巧思?
胡俊杰:文化的传播,首先要让受众有一个粗浅层面的认可,不能一上来就是“阳春白雪”。要让大家在生活化的场景里看得见、摸得着,即使不懂中文,不了解中国文化背景,看到具象的东西也能产生共鸣,这是我们破局的关键点。
为什么选择灯会这样一个载体?我到海外很多地方考察之后发现,国外的夜经济多集中在酒吧等封闭空间内,豫园通过幻彩的灯光,向大家展示江南文化、中国美学。对光明的向往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,即使大家不了解灯会背后的故事,也会对视觉美感产生天然的共鸣。
2024年是中法建交 60 周年,我们把豫园灯会作为中法文化交流年的一个核心品牌产品推向海外。我们有一个心得,一定要打破传统的路径依赖,要先找到让当地人喜欢的,他们愿意支持的东西。如果我的东西要在法国受到认可,必须寻得当地最时尚、最代表法国文化的人的认可, 所以我们在法国的灯会是在路威酩轩集团的基金会支持下举办的。也就是说,走出去一定要让当地人先认可,而不是说我们找一个华人的地方做一些华人的活动。
苏勇:过往中国也举办过很多海外文化活动,但有的传播范围不大、传播效果也不佳。为什么豫园灯会能够成功?我觉得跟我们人类对文化的向往,对文明的追求有一定的关系。从黑暗走向光明,对光明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。在西方也有这种光影秀,埃菲尔铁塔上也会有各种灯光,豫园选择了灯会这样一种形式,可能也契合了这一点。
另外,文化的传播一定有一个过程,就是从具象到抽象。不是一开始就去讲故事,这不生动,没有画面感,不具象。采用灯会这样一种既有色彩,又有造型,而且还很漂亮的具象文化符号去展示,受众产生兴趣以后,才会去了解背后到底有些什么样的故事,这个就显得很有意思。
刘晔: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喜好不一,以上海灯会所采用的商业组合形式为例,在拓展至法国及曼谷市场时,具体进行了哪些适应性调整?
胡俊杰:在法国,我们选择在一个公园里面进行“封城”售票,场地要足够大,要彰显中国特色,能够让游客尽情地游玩。泰国又不一样,曼谷是全世界游客量最大的一个地方。在曼谷的时候,侧重服务国际化的游客群体,将更多的商业品牌结合进来。灯会其实是一个舞台,我们根据每个城市、每个地点的不同需求去变化,所以“一招鲜,吃遍天”这个事情我觉得一定要去改变。
苏勇:如果豫园商城里总是传统的商铺以及九曲桥、湖心亭等固定景观,容易导致游客产生审美疲劳。所以你要不断地增加新的内涵,吸引年轻人、吸引中老年人、吸引外地人、吸引上海人、吸引外国人,只有常做常新,它才会有持久的魅力。
2.从文化出海到品牌出海
2025年,豫园蛇年灯会带动商圈整体销售达9.16亿元,同比增长62%。文旅IP(知识产权)如何实现从客流到消费的高效转化?大豫园片区如何平衡文化展示与产业落地的资源投入? 灯会出海后如何带动新的海外商机落地变现?这些都是运营豫园灯会背后需要考量的问题。
刘晔:请胡总分享一下,豫园灯会背后的底层商业逻辑,或者说我们的商业变现模式是怎样的?
胡俊杰:现阶段,我觉得中国的发展到了我们的品牌和文化有溢价能力的时候了。豫园当前的全球化布局,首先做的是文化出海,文化出海后面的一步就是品牌出海。当海外合作方看到我的实力,看到我的东西喜欢之后,他才有信心去做更多的合作,而非简单地办一次灯会。
刘晔:从现金流的角度,如何理解豫园灯会加市集的模式?谁来做前期的投入?收谁的费?
胡俊杰:我们有几种模式,比如在法国是售票模式,售票模式加市集,再加上我们一些合作伙伴,基本上就可以保证我们项目的投入资金。我现在找的所有合作伙伴,首先我的场地方,你不能问我收场租。如果只是把我简单地当一个租客,那场地方不会真心投入,只有场地方跟我共赢的时候,才会在当地给我更多的资源合作。所以法国这样的一个合作,更多是场地方以场地投入,我以灯组投入,大家一起收门票,然后我们帮里面的租户一起经营,租户再拿到一个分成,这是法国模式。
像我们在泰国的模式,其实也是我们未来想探索的一个模式。我们把豫园灯会作为中国很多品牌和文化企业走出去的一个舞台,搭好这个舞台,为中国的品牌做一个未来出海的“先遣岗”“试水岗”,看看有没有这个机会。我们应该抱团取暖,让当地市场更多地认可中国的文化、中国的产品,这是现阶段我们要去做的一个事情。
苏勇:这里面有两点是值得任何类型企业借鉴的。中国企业出海,尤其是商业企业,不是说我租你的场地,我来办一个展览,或者办一个什么活动,办完就走了,而是我要找到当地最好的商业公司,在最好的场地双方来合作,要共赢。如果一个中国企业自己出海,势单力薄,也做不出什么气候,我们要抱团,要不断地吸引人来,它就会有一种集聚的力量。
3.传统商业体的转型与焕新
脱胎于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上海豫园地区,近年来在“引进来”与“走出去”两方面同步发力。然而,数字化时代带来的实体销售额下降和传统品牌的转型阵痛,是线下商业不得不面临的挑战。拥有国内19个中华老字号和一众领先品牌的豫园股份,如何平衡对历史的保护和现代的创新?强调线下文化体验的大豫园片区怎样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?
胡俊杰:豫园的商业跟其他的商业有个很大的区别,我们不采用招租模式,我们一个是自营模式,另外一个是联营共创模式。我们几个老字号饭店,南翔馒头、绿波廊这些,以前真的不愁生意,因为游客都来,但游客吃一次走了以后再不来,它更多就只做一个游客生意,但我觉得这是不对的。
以前年轻人是不来豫园的,那现在年轻人很爱来豫园,因为我们把很多传统文化跟现代人喜欢的文化相结合,引入了很多全世界都喜欢的文化IP(知识产权)。这两年引进了老铺黄金,老铺黄金以前一直找的地方都是像国金、金鹰这样的奢侈品商城,为什么来豫园呢?一开始老铺黄金也是觉得,你是不是跟我的客群不匹配?直到看到我们豫园整个客群不再是戴着蓝帽子、举着小红旗的游客,它才一定要把它的上海首店放在我们豫园。
苏勇:中国一方面网购非常发达,很方便,但是另外一方面,我们又要强调这种沉浸式的体验,你要让他觉得我到豫园去一次是值得的,我花了车费,花了时间,花了精力,比我网购的体验要好很多,而不是简单地买一个东西而已。 豫园慢慢地也开始年轻化,比如引入泡泡玛特、老铺黄金,能够吸引比较年轻的客群,从而带来一系列的改变,我觉得这个是做得非常好的。
4.如何实现线下商业的正向循环
刘晔:现在上海在做大豫园文化片区的规划,那第一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豫园商城,再加上外滩的金融中心。目前二期、三期有些什么样的差异化定位和规划吗?
胡俊杰:2025年有一个非常好的消息,上海市在推动一个叫国际珠宝时尚功能区的建设,这个国际珠宝时尚功能区建设的核心就在我们大豫园片区。所以,未来大豫园片区的打造既要全球化又要本土化。
刘晔:目前就一期来说,豫园商城其实跟外滩金融中心的调性存在非常明显的反差,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一些互补?或者说客流的交融吗?
胡俊杰:我们是想规划一个从“过去的上海”走到“未来的上海”这样一条路径,无论是从现代的景致走到传统的景观,还是从传统的景观走到国际的、现代的景致,我们都将为不同的游客营造一个一步一景、不同业态、不同体验的商业氛围。
苏勇:我想到一个词,兼容并蓄,这可能就是海派文化的特点。海派文化从开始产生到持续发展,一直中西兼容,既吸收了西方的优秀文化,也保留了我们的中华文化、上海文化、江南文化。既有像老字号这样很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的东西,也不排斥当代最前沿、最时髦、最潮流的东西。那么怎样把它们结合起来,刚才胡总说我们从豫园商城的传统地块一直走,走到外滩的金融中心,从传统的场景慢慢渐变为现代的国际化场景,这样打造起一个非常好的链接古今中外的链条。
刘晔:接下来我们的灯会加市集模式,在全球化的布局当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规划,什么样的节奏?
胡俊杰:灯会它不是我们需要复制的一种业务模式,它更多是我们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平台。2024年是中法建交 60 周年,2025年是中泰建交 50 周年,豫园灯会也是想在一些国家的重要外交场合和外事活动中,既能够作为文化出海的献礼,又能作为企业组团出海的平台。
豫园灯会这四个字是连在一起的,它是一个大的非遗品牌,它代表整个上海的文化,同时也是城市更新的一个核心项目。未来我们要在文化品质上,将上海作为“入境旅游第一站”的最高品质做出来。
举报 相关视频
顶益所配资-国家允许配资的公司-股票配资资金-2024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