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只差五百米
到现在为止,俄乌局势大家可能都没想到,名副其实的“大帝”普京,会被泽连斯基给“摁”了一下。一年多下来,双方其实也算是硬碰硬的僵持着,泽连斯基不仅没被普京“搞定”,反而还挺坚决地表示:不接受跟普京谈判。
其实这话背后的意思是:只要普京不退出舞台,俄乌和平谈判基本就没门儿。
咱们可以把时间拉回到俄乌冲突刚爆发的时候,普京派出五路大军迅速突进,前线部队已经冲到了乌克兰总统府附近,距泽连斯基的办公地点大概五百米左右。那会儿,泽连斯基都说自己已经拿起枪来防身了。
显而易见,这次行动算得上是一场闪电战,目标难道只是为了和泽连斯基喝喝茶、聊聊天吧?再看看当时各国的反应。
德国就说只能帮你送些头盔,法国则说我还可以给点燃料啥的。至于英美嘛,态度明显:打个哈哈,我派飞机过去,赶紧溜吧。
凡是关心俄乌冲突的朋友,大概都对这些事记忆犹新吧?那会儿,整个世界都觉得,普京要搞定泽连斯基,像个迟早的事一样。
结果出乎大家的预料。起初,乌克兰自己炸掉了基辅机场,还连带那架号称全球第一的安224运输机也被炸没了。不久之后,消息传来,俄军的运输机没地方着落,紧接着不久,俄军就开始撤退了……
其实,那个时候距离生擒泽连斯基才五百米左右,但俄军偏偏就是突不进去,也就是说,导致现在大家看到的局面——过去一年里,普京对泽连斯基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。
对于这个情况——就差五百米就能搞定了!到现在,很多人都在不停地回头追究。有消息说,可能是俄军内部出了什么问题,导致情报出现偏差。为此,普京也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追究,甚至把一些人给开除了。
有人还说,泽连斯基没跑,炸掉基辅机场算是个转折点。一方面,鼓舞了士气;另一方面,基辅机场一炸,等于让俄军的后勤供给出了问题,后勤断了,再牛的兵也白费。
有人觉得,可能是普京和俄军太高估自己了,导致轻敌。俄军只准备了三天的补给,就直接冲进了基辅。之所以俄军这么自信,是因为他们想模仿苏联,在1968年的“布拉格之春”中那种快速占领的办法。
结果他们自己倒忘了,现在的乌克兰其实就是曾经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,人家心里明白这套把戏。于是,“轰隆”一声,把基辅机场炸了个粉碎,蛇打七寸嘛,俄军这一退,就变成了“强弩之末,势不能穿鲁缟也”。
总结下来啦,不管从哪个角度回顾或分析,事实就是这样:如今普京对泽连斯基已经是没辙了。
两边都陷在泥潭里,谁也拿对方没招儿,但又不得不硬挺着,没人敢轻易认输。这样的局面,又反过来影响到俄乌之争,搞得这场冲突变得越拖越长,甚至有升级的可能。
除了这些之外,难道还会有更合理的说法吗?我觉得,要想搞明白这个问题,不能只靠猜测,要以史为鉴,真正的答案都藏在毛主席的那两句话里头……
二、毛主席的两句话
那是在1962年,面对印度所谓的“前进政策”,咱们毛主席也挺生气的,说了一句心里话:我想了十天十夜,好像想破脑袋,就是搞不明白尼赫鲁到底为何要惹我们!
难道真的是毛主席他老人家“想不通”吗?其实根本不是,那只是他心里希望和印度能和睦共处、携手共同发展的愿望罢了。
中印两国都属于发展中国家,而且都曾经经历过类似的艰难时刻。再者,在美苏冷战的紧张局势中,只有中印携手合作,才能更有效地应对挑战,毕竟印度还曾经发起过不结盟运动呢。
那会儿咱中国的处境,比现在的俄罗斯还要凶险得多。当时,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在针对咱们,拼命想联手把咱们压制住。这个可不是夸大其词,只要翻翻那段历史,大家就明白了。
面对印度那逼得紧、一步步逼近的架势,觉得有点趁人之危的味道。毛主席老人家觉得,再不出手就悬了,他一句话就点明了:这仗非打不可,就算咱心里不情愿也得上。老人家还说过:不打不行了,既然要打,就干脆利落地干吧。你们整了我们整整三年,这个时候也不能让步了。
既然已经决定了非得开战不可,接下来就得琢磨啥时候出手,以及怎么把它打得像个样儿。从回顾1962年中印冲突那阵势,看得很清楚,这中间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因素。
第一点:跟美苏的古巴导弹危机时间几乎重叠。就是说,美苏这两个大国在为古巴导弹危机相互较劲,忙得不可开交,没人顾得上咱们的事儿,那会儿我们的反击战也就此启动了。
古巴危机一告段落,美苏两个大国也算是收拾心情,打算下一步怎么对付咱们中国。什么制裁啦,支援印度想要拖垮我们,都在他们的盘算里,但这会儿,咱们的反击战已经收兵了。就像是把两霸的大招给堵了个死角,他们再怎么跳脚,也没辙,只能气哼哼地瞪眼看着。
第二点:我们这场反击实际上是“以止为攻”嘛,也就是说,打这仗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取和平。事实也是这样,不少事情都证明了,比如咱们宣布停火以后,立马撤兵了,还把缴获的大批装备一一归还,还释放了印度被俘的官兵,都是为了和平大局。
这一下子,即使尼赫鲁还想继续和咱较劲,也找不出啥借口了——毕竟都打过二战,看过战争的残酷和野蛮,可谁见过像咱解放军这么文明的队伍呢?
再者说,这场战役直接搞得印军魂都丢了,作战的勇气也荡然无存。不信吧?你可以瞧瞧那会儿英国媒体怎么描述印军大溃败的:“就像一群成群结队的非洲羚羊一样,浩浩荡荡,场面壮观得不得了!”
因此,回头整理一下1962年的反击战,很容易就能看出这两点。
三、分析总论
其一:“想不通”不意味着“走不通”。
普京展开俄乌冲突,主要原因其实是北约不停扩展东边。依他说的意思说的话,如果乌克兰也加入北约,那就让俄罗斯难以接受和承受了。
也就是说,对于普京来说,他其实也是“想不通”的。俄乌本是兄弟,怎么就要把敌人引进门,还让自己兄弟互掐呢?
可是不代表想不通就走不了路啦,普京的打算呢,正如一些有见地的人所分析,想借鉴“布拉格之春”或者采用“格鲁吉亚”那套套路,可这乌克兰可是欧洲第二大国啊,地理条件一摆,想搞那种突袭或者说“擒贼先擒王”的战略,直接复制实在挺难的。
二战期间,德国突袭苏联,不也是败在苏联那广袤的地盘上吗?也就是说,这个客观原因摆在那里,所以说,想不通不代表走不通,关键还是看外面的环境,不能因为之前的经历就死抱着那个路径不放。简单说嘛,就是冲动了,估计困难低了点。
其二:“不打不行”不意味着“一击必死”。看看毛主席选反击的时机,就知道他那思路真巧——毕竟,当时的外部形势,比如现在俄罗斯的局势,也差不多危险得很,没有得打,不行的局面还真是紧迫得很。
再看看普京啊,他发动俄乌冲突的时间点,其实是在美国从阿富汗撤军,转而收缩中东势力的那一会儿。也就是说,那会儿的美国几乎没有什么牵制,反而在全力制造混乱,盼着俄罗斯出手。这不就如他们所想那么来了吗,普京果然趁机开始行动了。
这次普京可真是走“一招制敌”,直奔泽连斯基,一点留手都没有,也不玩那啥“止戈为武”的反击策略。这一动静,在舆论和道义上多少就丢分不少了啦——兄弟哥们,结果如今都变成分家了。也就是说,不管是从国内还是国际环境看,对普京都不太走运呀!
所以说,普京在“非打不可”的抉择上,确实有点低估乌克兰和泽连斯基的能耐,才搞得现在的僵局这种局面。当然啦,不管怎么说,这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,算是抛出个念想吧。其实,自己只是希望俄乌这场冲突能早点结束,早点迎来和平的日子。
顶益所配资-国家允许配资的公司-股票配资资金-2024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